海曙轮作田上演“抢时”大战:蔺草刚离田,晚稻就栽种
海曙轮作田上演“抢时”大战:蔺草刚离田,晚稻就栽种
海曙轮作田上演“抢时”大战:蔺草刚离田,晚稻就栽种潮(cháo)新闻 记者 应磊 贺元凯 通讯员 徐浩跃 忻之承
农民在田间移栽晚稻秧苗(yāngmiáo)。忻之承 摄
这几天,烈日炎炎,在宁波海曙区古林镇,蔺草收割尚未完全结束,农户们已(yǐ)紧锣密鼓地开始翻耕田地(tiándì),抢插晚稻秧苗。
这一幕,演绎着当地独具特色的(de)“蔺草—水稻”轮作系统:每年6月底至7月初,蔺草田收割后旋即(xuánjí)插种(chāzhǒng)晚稻;待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晚稻成熟,新一轮的蔺草种植又拉开序幕。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,已成为古林镇(gǔlínzhèn)农业生产的标志性风景。
六月初,来自贵州的“05后”吴功特跨越两千多公里,首次踏上古林镇的蔺草田,希望打工补贴远方的家用。烈日(lièrì)下,他身着防晒衣,戴着眼镜,书生气(shūshēngqì)的外表与“割草人(rén)”的形象似乎有些反差。
然而,干起活来他却毫不含糊——打捆、扛肩、码放,动作一气呵成。两捆蔺草近80斤重一次性扛上肩,对于体重仅90多斤的吴功特而言(éryán),几乎是用自己(zìjǐ)的身体在支撑(zhīchēng)这份重量。“为了补贴家用,给妈妈(māmā)减轻点压力,苦点累点也值得。”吴功特正在扛起一个家庭(jiātíng)的责任。
农民在田间移栽晚稻秧苗。忻之承 摄(shè)
凌晨三点到早上七点(qīdiǎn),下午三点到晚上七点,蔺草客的作息如此往复。眼下,古林镇5200余亩蔺草的收割已近尾声。这场持续近一个月(yígèyuè)的大规模收割,为来自贵州、江西等地(dì)的务工者提供了数百个岗位,人均日薪在(zài)300元左右。
蔺草收割结束,意味着轮作(lúnzuò)的下半场——晚稻抢种必须争分夺秒。在(zài)海曙区绿畦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,200多亩蔺草基本收割完毕(wánbì)。30多岁的农场负责人沈碧波虽年纪不大,却俨然一副“老农”模样,正带领团队加紧翻耕平整田地,抢栽秧苗。
田间地头,插秧机穿梭,将一排排整齐的秧苗迅速植入泥土。农民们冒着高温(gāowēn),挽起裤脚、撸起袖子,紧随其后添补秧苗。“蔺草(lìncǎo)和水稻轮作(lúnzuò),农时衔接非常紧,我们必须加快进度。”沈碧波说。
沈碧波的种植团队中,主力多为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。“他们(men)来自全国各地,特别能吃苦耐劳。”为了应对(yìngduì)高温天气,沈碧波还特意(tèyì)为队员们购置了装有风扇的专用外衣,尽可能(jìnkěnéng)做好防暑降温工作,确保抢种顺利进行。
潮(cháo)新闻 记者 应磊 贺元凯 通讯员 徐浩跃 忻之承
农民在田间移栽晚稻秧苗(yāngmiáo)。忻之承 摄
这几天,烈日炎炎,在宁波海曙区古林镇,蔺草收割尚未完全结束,农户们已(yǐ)紧锣密鼓地开始翻耕田地(tiándì),抢插晚稻秧苗。
这一幕,演绎着当地独具特色的(de)“蔺草—水稻”轮作系统:每年6月底至7月初,蔺草田收割后旋即(xuánjí)插种(chāzhǒng)晚稻;待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晚稻成熟,新一轮的蔺草种植又拉开序幕。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,已成为古林镇(gǔlínzhèn)农业生产的标志性风景。
六月初,来自贵州的“05后”吴功特跨越两千多公里,首次踏上古林镇的蔺草田,希望打工补贴远方的家用。烈日(lièrì)下,他身着防晒衣,戴着眼镜,书生气(shūshēngqì)的外表与“割草人(rén)”的形象似乎有些反差。
然而,干起活来他却毫不含糊——打捆、扛肩、码放,动作一气呵成。两捆蔺草近80斤重一次性扛上肩,对于体重仅90多斤的吴功特而言(éryán),几乎是用自己(zìjǐ)的身体在支撑(zhīchēng)这份重量。“为了补贴家用,给妈妈(māmā)减轻点压力,苦点累点也值得。”吴功特正在扛起一个家庭(jiātíng)的责任。
农民在田间移栽晚稻秧苗。忻之承 摄(shè)
凌晨三点到早上七点(qīdiǎn),下午三点到晚上七点,蔺草客的作息如此往复。眼下,古林镇5200余亩蔺草的收割已近尾声。这场持续近一个月(yígèyuè)的大规模收割,为来自贵州、江西等地(dì)的务工者提供了数百个岗位,人均日薪在(zài)300元左右。
蔺草收割结束,意味着轮作(lúnzuò)的下半场——晚稻抢种必须争分夺秒。在(zài)海曙区绿畦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,200多亩蔺草基本收割完毕(wánbì)。30多岁的农场负责人沈碧波虽年纪不大,却俨然一副“老农”模样,正带领团队加紧翻耕平整田地,抢栽秧苗。
田间地头,插秧机穿梭,将一排排整齐的秧苗迅速植入泥土。农民们冒着高温(gāowēn),挽起裤脚、撸起袖子,紧随其后添补秧苗。“蔺草(lìncǎo)和水稻轮作(lúnzuò),农时衔接非常紧,我们必须加快进度。”沈碧波说。
沈碧波的种植团队中,主力多为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。“他们(men)来自全国各地,特别能吃苦耐劳。”为了应对(yìngduì)高温天气,沈碧波还特意(tèyì)为队员们购置了装有风扇的专用外衣,尽可能(jìnkěnéng)做好防暑降温工作,确保抢种顺利进行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