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宜昌这所学校的操场上,有一座纪念碑……

体育正文 265 0

宜昌这所学校的操场上,有一座纪念碑……

宜昌这所学校的操场上,有一座纪念碑……

阳光(yángguāng)洒在当阳市东门小学操场上,一方庄重的纪念碑静立于此(cǐ)。碑上“中国共产党当阳小组诞生地”的字样被照得透亮。

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从石碑(shíbēi)前跑过,稚嫩的声音与1925年(nián)那个燥热的七月遥相呼应。

正是在此地——当年的(de)(de)当阳(dāngyáng)县立第一高等小学,8名共产党员秘密集会,宣告宜昌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的诞生,点燃了这片土地的红色火种。

正是从此地出发,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,带领(dàilǐng)宜昌(yíchāng)人民改天换地,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征程。

1925年(nián)的中国,曙光初现。鄂西小城(xiǎochéng)当阳,革命的火种也在悄然萌发。

原当阳市档案局副局长、史志办副主任牛军介绍(jièshào),受五四运动的影响,当阳乡俗改良运动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,一批(yīpī)当阳青年(qīngnián)走到了时代的前列。李超然就是其中之一。

李超然(chāorán),1908年毕业于(yú)当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,先在当阳观音寺小学做教员,后(hòu)入川进讲武学堂,入伍后结识了革命(gémìng)先驱吴玉章等人,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。1924年夏,李超然在武汉经董必武介绍入党。同年8月,李超然奉命回当阳开展党的创建工作。

1925年(nián)7月的(de)一天,在当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一间普通教室里,李超然带领当阳第一批党员郑重宣布:中国共产党当阳小组(xiǎozǔ)成立。小组党员8名,李超然被推选为党小组长,隶属董必武负责的中共武汉地委(dìwěi)领导。

风起于青萍之末。当阳(dāngyáng)小组是中国共产党在宜昌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地方组织(zǔzhī),标志着(zhe)当阳和宜昌的革命(gémìng)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当阳大(dà)地上,肩扛梭镖的农民将土豪劣绅押上审判台,儿童团的少年们高唱革命歌曲,妇女协会成员剪开发髻走向社会——革命的浪潮席卷沮漳河两岸。

从东门小学,到位于当阳西正街(zhèngjiē)的李超然故居,只有(zhǐyǒu)三四百米。牛军说,李超然在小学里启蒙,最后又在小学里成立党小组,这段路(lù)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对(duì)“旧世界”的告别(gàobié)和对党无比坚定的信心。从东门小学到李超然故居,也成了当地各级党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一条重要线路。

1926年12月,中共(zhōnggòng)当阳(dāngyáng)小组改建为(wèi)中共当阳部(bù)委员会,李超然任书记。1927年6月,又改建为中共当阳县委员会,李超然成为中共当阳县委首任(shǒurèn)书记。李超然领导发动了城关起义、瓦仓起义,在组织1928年年关暴动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,后被秘密杀害于当阳长坂坡上,年仅38岁。

当阳(dāngyáng)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初年创办,新(xīn)中国成立后,先后改名为“城关小学”“当阳师范附属小学”“当阳市实验小学”等。当阳市实验小学于(yú)2000年8月整体搬迁,当阳市东门(dōngmén)小学搬迁到了中共当阳小组成立时的校址。

走进东门小学(xiǎoxué),纪念碑、超然楼、党史馆……随处可见的“红色建筑”,让爱国主义变得(biàndé)具象化。能接棒具有“起点”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,当阳市东门小学教联体党总支书记夏丰笙深感责任重大(zérènzhòngdà)。

纪念碑立于操场的东南角,高2.5米,正面书“中国共产党当阳小组诞生地(dànshēngdì)”,背面记录着党小组8名(míng)党员的姓名(xìngmíng)。夏丰笙介绍,学校依托中共当阳小组诞生地,创建“星火相传,党旗生辉(shēnghuī)”党建品牌,设立道德与法治“超然(chāorán)名师工作室”,培养新时代的“红孩子”。每年的开学和(hé)毕业典礼上,学校都会举行向纪念碑致敬的仪式,缅怀英烈。

牛军(niújūn)介绍,参加中共当阳小组成立的8人中,4位为革命事业献出(xiànchū)了年轻的生命,但还有人沉沦了,甚至走向了人民(rénmín)的对立面。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,也折射出(zhéshèchū)党的艰难曲折。在革命的暴风骤雨中,万千共产党员如大浪淘沙般接受斗争的洗礼和严酷的考验。

1949年6月11日晚,当阳县(xiàn)淯溪镇芦家湾(lújiāwān)(今当阳市庙前镇李家湾三组)一间民房里,宜昌市委、市政府宣告正式成立。会上,宜昌首任市长刘真说(shuō):“我们进城不是去做官老爷,而是去做宜昌人民的‘长工队’,是去为市民服务,去领导(lǐngdǎo)人民建设新宜昌。”

1949年7月16日,宜昌解放。这座古老(gǔlǎo)城市的巨变,从这个盛夏开始(kāishǐ)。

共产党人用(yòng)行动践行承诺: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当阳跑马乡(xiāng)的“车子化运动”被毛泽东誉为“技术革命的萌芽”;长阳乐园公社诞生全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,成为惠及亿万人的“中国(zhōngguó)方案”……

最壮丽的篇章写在长江(chángjiāng)之上。

1970年12月30日,7万名建设者齐聚宜昌郊外,葛洲坝工程(gōngchéng)坝基(bàjī)挖起第一锹土;1981年1月4日,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成功——中国人首次驯服滚滚长江。依托葛洲坝工程,宜昌实现了(le)峡江小城(xiǎochéng)向中等城市的跨越。

20世纪90年代,三峡工程(sānxiágōngchéng)上马,宜昌(yíchāng)迎来了第三次跨越。地市合并、湖北省“一主两副”战略的实施,宜昌发展显著加快。新时代的宜昌,更在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的号角(hàojiǎo)中转型升级……

从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、宜昌第一个党小组组长(zǔzhǎng)李超然,到宜昌第一任市长刘真,今日之(zhī)宜昌,共产党员数量已经(yǐjīng)超过27万名。一个个平凡的(de)名字汇聚起磅礴之力。随着三峡水运新通道这一国家重大工程加快推进,宜昌迎来又一次历史性跨越。站在6000亿的台阶上,宜昌迈向万亿级城市(chéngshì)。

山河巨变,初心永恒。煤油灯下,刘真告诫进城(jìnchéng)工作队的那句话(nàjùhuà),至今仍振聋发聩。

(来源(láiyuán):白龙岗纪事)

更(gèng)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宜昌这所学校的操场上,有一座纪念碑…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